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残联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广州市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作者:办公室 | 来源: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3-03-29

  中国残联“两个体系”简报第51期刊发了《广州市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1月26日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同志批示各地级以上市学习广州经验,推进各地“两个体系”建设。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现将《中国残联“两个体系”》简报第五十一期刊发的《广州市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全文内容刊登如下:  

广州市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一、推动《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定》制定出台

中发7号文颁发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把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残联等部门迅速组织学习贯彻的有关活动,成立了专门小组撰写广州市贯彻中央文件的意见的草稿,组织市残联中层以上和各区、县级市残联领导班子研讨会,2008年5月中旬形成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定》初稿,并广泛征求市政府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市残联顾问团顾问、主席团成员及残疾人代表的意见,并向省残联、中国残联汇报了有关设想。7月,受市领导委托由市政府研究室主持《决定》的起草工作。

2009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精神的《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定》(粤发〔2009〕9号)出台,提出了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基本实现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工作目标。省委、省政府办公厅9月印发《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定〉分工方案》,要求各市在2009年12月前完成制定贯彻实施意见。据此,广州市加快了《决定》的起草工作步伐,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省文件的要求,结合国家、省、兄弟城市残疾人工作的新进展新信息,强化了“找准定位、体现普惠、突出重点、适度前瞻”的发展思路,加入了多项惠民项目和创新工作。9月,市府研究室发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区(县级市)征求意见。意见反馈后,又对《决定》稿作了再次修改,正式上报市政府。

二、创建全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先行市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和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示范市,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较快,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完备,具有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的条件和基础。

2008年,广东省要求广州在学习香港社会管理经验方面先行先试。随后一年多来,广州开展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工作,残疾人服务是重要内容之一。先行先试重在借鉴制度。目前正在起草的是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和评估转介轮候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必须培育和扶持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广州市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资助试行办法》,旨在严格规范服务素质和完善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对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给予资助。这个办法一旦通过,广州市的残疾人服务业将面临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评估转介轮候制度是与资助制度相依相存的一个制度。香港通过转介系统对残疾人服务集中处理转介个案和服务名额,有利于确保各受资助服务单位的转介程序和取录标准统一,并对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需求依据。目前,广州市残联正在制定相关制度,拟近期在残联辖下各服务机构内试行,改进后将在更大范围铺开。

根据中国残联《关于确定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试点城市的函》和《创建全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先行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工作。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1扩大贫困残疾人专项补助金发放范围。在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的基础上,2007年广州市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金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00元提高至120元,三、四级残疾人由原来的50元提高至60元,。从2008年1月起,残疾人专项补助覆盖面已扩大至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一至四级残疾人和本人无经济收入的一级重度残疾人,2008年有31922人受惠,其中12342人为无经济收入的一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标准为一、二级残疾低保120元、低收入60元;三、四级残疾低保60元、低收入30元;无经济收入的一级重度残疾人120元。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和康复资助。2005年,广州市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残联与卫生、财政部门共同制定了《广州市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资助和康复救助试行办法》,扶助低收入户农村残疾人参加合作医疗,将精神病人门诊专科用药和使用专科药物后的必要的常规检查;聋童听力检测和购置助听器;肢体残疾者义肢和矫形辅助用具装配;低视力患者配置助视器等四项康复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残疾人康复救助范围。截至目前,共有38633名低收入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州市残联共计资助农合缴费54.53万元,康复资助1024.23万元。

3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或残疾人子女学生提供教育保障。制定了9年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免书杂费方案;开展扶残助学工程,印发《广州市残疾人职业与成人教育实施方案》,为贫困残疾学生、残疾人子女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提供资助和奖励。截至目前,共发放扶残助学专项经费490万元、受益残疾学生和受益残疾人子女约3000名。

4实施《广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广州市城镇居民医保于2008年正式启动,我会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单位之一,积极开展有关工作帮助残疾人及时参保,广州市政府对低保、低收入和没参加其他医保的重度残疾人参保进行全额资助,我会负责向民政部门提供非低保、低收入且没参加其他医保的重度残疾人资料,截止12月底,摸查、核实并报出近5000条数据。

5建立贫困残疾人慢性病救助工作。2005年,广州市残联委托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设立广州市贫困残疾人慢性病医疗保险基金,为全市贫困残疾人提供除广州市慈善医院救助的重大疾病以外的17种慢性疾病的医疗救助,每人一年内最高可得到20000元。累计共有 2万多人享受慢性病救助。

6全面完成农村助残安居房建设。2002年全面启动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实现为 3310户享受低保、居住危房、土坯房、茅草房的贫困残疾人家庭修建了新的达到50平方米的住房。2004年起实施的租赁住房补贴制度,为城镇贫困残疾人提供租金补贴。

7交通保障。2008年,在落实盲人免费乘车的基础上,出台一、二级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交通工具政策,同时,为办理免费乘车卡的残疾人购买乘车意外保险,首批受惠残疾人超过1万名。

8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规范。残疾人康复已纳入政府卫生部门制定的《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

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已具雏形

近年来,广州市在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建设方面日趋全面。1999年12月,高19层、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的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市残联机关、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博爱医院)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的广州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中心(现更名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等多个残疾人服务机构进驻大楼提供服务。

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的建成使用,成为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发展的转折点,自此,广州市残疾人服务特别是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2000年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正式成立,成为残联系统最早的专门接收残疾人的终身托养机构之一。该院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目前有托养对象近500人。

2006年5月,“广州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落成,该中心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由体育馆、游泳馆、田径运动场、网球场、综合楼等组成,主要为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和普及残疾人群众体育运动提供专业服务。

2002年11月广州康复实验学校正式成立,填补了国内脑瘫及中重度肢体残疾儿童少年“康教一体”的义务教育特殊学校的空白。该校选址占地近4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由于建设周期较长,为使残疾儿童尽快得到义务教育,学校成立后即在市区借用临时校舍,建筑面积为5010平方米,活动面积为4020平方米,目前有学生 人,随着招生人数增多,即将增加校舍约3000平方米。

2003年9月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以辅助就业和公开就业为目标的示范性训练和支援基地。该中心建筑面积2700多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300多平方米,配备印刷加工、缝纫加工、餐饮服务、康复服务、课堂教学等设备,现有学员150人,另有50人经训练后介绍到社会上就业并接受中心的跟进服务。

2005年12月广州市康宁农场正式成立,开启了广州市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农疗服务的先河。该农场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农业种植区域划分为:果树区、蔬菜区、园林区、温室区和湖面区,目前有精神康复者40多人。

2005年“广州市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项目成立,2008年12月广州市康纳学校(广州市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该校设有学前部(在训90人)和小学部(学生24人),建筑面积分别为:2000平方米和4000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

2006年1月荔新大厦改建完成,就业中心、培训中心、用品用具供应服务中心相继搬入。就业中心和培训中心面积分别达到2400和3000平方米,其中培训中心兴办的春晖庇护工场有精神康复者100多人,与香港合作的利康家属资源中心为200多名家属服务;用品用具供应服务中心面积达1200平方米,成为全国示范站。

2006年提出康园工疗机构建设方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资助,在全市每条街道建立民办非企业性质的、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可安排30名以上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庇护性就业的康园工疗站。截止目前,广州市共建成147个街道康园工疗站、10个镇康园工疗站,基本形成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康园工疗站网络,可为 3800多名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工疗康复、辅助性就业和庇护性就业服务。

此外,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异地扩建、广州康复实验学校新址建设、市残疾人工业生产就业及培训基地(市残疾人技工学校、辅具加工厂、无障碍设备厂以及福利工厂)、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等已纳入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已具雏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