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明天的希望
——越秀区积极开展对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
新学期开学在即,七名学龄残疾儿童的家长欢喜地来到越秀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办公室办理转介手续,他们的孩子将分别进入普小或特殊学校读书了。孩子们说起读书喜笑颜开,家长们说起孩子读书更是感慨不已,老师们说起读书万份欣慰。这几名儿童属越秀区首批“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受益者。近一年的康复治疗,使这些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享受着健全儿童同样的欢乐,怀着对未来的希望,走进了学校。越秀区政府对0—6周岁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始行于2006年11月,已有19名儿童接受康复,这一救助措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认同。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对该工作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
一、民生工程,儿童优先
康复一人,幸福全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和寄托。然而,一个伴随残疾新生命的到来,却让这些家庭从此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家庭的希望何在,儿童的幸福在何方?残疾儿童不仅需要家人全天候的照顾,而且更需要进行康复治疗,每月3000元以上医疗费,对于工薪阶层的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更是一个可望而不敢想的天然数字。“残疾一人,拖累一家”是一个客观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康复是帮助其改善生存状况,恢复功能,实现自立的基本手段。儿童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最佳介入期,也即黄金时期。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及时给予康复医疗和训练,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训练、早康复,有助于帮助残疾儿童重建生活自理、学习及社会交往的正常能力,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回归。儿童康复工作投入小,成效大,是根本改善儿童未来生存状况,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永久性抢救工程;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帮助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实现“康复一人,幸福全家”,是政府履行服务职能、开展公益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重视,全力保障。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去年“ 六一 ”儿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时指出: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孤残儿童放在心上,健全救助制度,完善福利设施,动员社会力量为孤残儿童奉献爱心,使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成长。温总理百忙之中在给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聋儿孩子们亲笔信中,表达了对孩子们的思念之情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希望所有的残疾儿童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让他们有一个活泼的童年,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越秀区残联在广州市区域调整后,把残疾人康复作为残疾人事业永恒的课题,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以人为本”和“儿童优先”的原则,提出了对0——6周岁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认为:实施对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刻不容缓,这是确保残疾儿童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最好举措;并要求残联认真组织调研,拟定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和实施办法。在经过半年多的周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越秀区0至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方案》出台了,在全区实施。2006年11月21日,越秀区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仪式正式启动对17名首批享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发放康复爱心证,并组织进行康复训练;省残联郭德勤理事长在启动仪式上,对越秀区的这一举措给以了充分的肯定,指出:越秀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不仅在全省第一,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
二、建立机制,分类救助。
摸底筛查,深入调研。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全区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工作,在区政府的指导下,越秀区残联于2006年4月18日至5月10日,在全区22条街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采取电话访问、上门入户等多种方式,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残疾儿童首报制度相结合,根据残疾居民家庭的时间特点,社工利用上班和下班时间逐户进行摸查,最后形成了残疾儿童的概况,即:越秀区共有0—6周岁残疾儿童37人,有8名残疾儿童进入了康复机构,仅占残疾儿童的21.6%;余下残疾儿童中除2名视力残疾儿童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实现康复外,只有1名聋儿安装了人工耳蜗,还有26名残疾儿童没能得到康复服务,占残疾儿童的70.3%。
认真研究,拟定措施。根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结合越秀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区残联研制出台了《越秀区0到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方案》。该方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非盈利为目的,凸显公益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和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康复救助,最大限度地惠顾残疾儿童家庭。二是实行“社会保障型”康复训练。根据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实施“分类救助”,最大限度地减轻家庭负担,扩大救助面。具体救助标准如下:(一)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两免一补”,即免康复训练费600元/月/人,免管理杂费200元/月/人,给予交通补贴费80元/月/人;(二)对家庭人均收入在391元至780元的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免康复训练费600元/月/人,月管理费减免50%。(三)对家庭人均收入在781元以上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减免康复训练费50%。三是服务内容广泛,针对性较强。包括康复医疗服务、训练指导服务、心理咨询服务、文化知识普及、用品用具服务、转介服务等等,充分满足了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
三、“量身定做”,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
心存爱意,优质服务。残疾儿童敏感而脆弱,只有与之交心,他们才能敞开心扉,产生信任、进而配合康复训练。我们的老师运用各种办法,先将康复训练融入到游戏中,再逐步提高要求,严格训练。华师的志愿者们不论严冬酷暑,都执着的来中心与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将社会的爱心带给了这些孩子们。孩子们愉乐而开心地接受着大家的关心与帮助。
技术过硬,科学康复。残疾儿童表现为肢体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或多重残疾等类别,每个残疾儿童残疾程度、身体状况不一样。为了使残疾儿童得到有效地康复服务,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每个到中心康复的残疾儿童首先进行康复评估,“量身定做”不同的康复训练套餐。如2岁多的沛沛、颂颂一对双生子,因脑瘫导致肢体功能障碍,针对两个孩子不同表现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例如为了让沛沛的肌力的提高,使用了针灸加电刺激的物理疗法刺了激神经感觉以及肌肉的运动,从而降低了肌张力,提高肌力。从平衡训练以及感觉统合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以及小脑平衡功能的刺激改善沛沛的坐位平衡与站位平衡有了明显的改善,爬行与行走时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了。颂颂的治疗主要以头部针灸的刺激,促进大脑的发育以及神经感觉的恢复,以运动手法提高肢体及躯干的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利用“Bobath”手法以及神经发育学的原理促进肢体的神经感觉的恢复以及肌力的提高。利用辅助器具帮助躯干翻身动作的完成,刺激视觉、听觉、嗅觉利用物体吸引注意力,提高注意集中能力以及头颈肌群的运动功能。
晖晖是一个听力障碍的儿童,针对她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中心为她提供了语言、音乐、感统、认知等康复项目。“晖上午来康复中心做治疗,下午回幼儿园上课,幼儿园的老师说叶晖现在注意力安静了很多,又认识了很多东西,拼音数学等都会了一些,说话、听力都好了很多。真是多谢康复中心的老师们。我心中的要求并不高,但现在能有这样的效果,实在是超出了我的希望,非常感谢康复中心的领导和老师们!” 晖晖奶奶颇感欣慰的笑道。
服务广泛,形式多样。康复含义宽泛,形式多样,不仅限于医学康复,同时还存有社会康复、教育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种形式。为了提高康复效果,中心在区政府、区残联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下,组织了迎新年联欢会、“六一”香江动物园游和学龄儿童就学欢送仪式,丰富了孩子们的社会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亲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开阔了视野。在为0—6周岁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的同时,我们也为本区6周岁以上残疾儿童提供了康复救助。近一年来,越秀区已为21名0—6周岁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累积康复救助金额67620元。
实施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越秀区委、区政府为残疾人办的又一件实事,使残疾儿童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成长。